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介绍
更新时间:2025-05-07 浏览次数:42
麦康凯琼脂培养基(MacConkey Agar,MAC)全面解析
一、基本介绍
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是一种选择性及鉴别性培养基,由Alfred Theodore MacConkey于1905年研制,主要用于肠道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。其核心设计逻辑为:
选择性抑制:通过胆盐抑制革兰氏阳性菌(如葡萄球菌、链球菌),但允许部分肠球菌及沙门氏菌生长;
鉴别功能:利用乳糖发酵差异,通过指示剂颜色区分细菌代谢特性。
二、核心成分与配方
成分 | 作用机制 |
---|---|
蛋白胨、脙胨 | 提供碳源、氮源、维生素及生长因子,支持细菌基础代谢。 |
胆盐(猪/牛/羊) | 抑制革兰氏阳性菌,但对沙门氏菌、志贺氏菌等肠道致病菌抑制较弱。 |
乳糖 | 作为发酵底物,分解产酸(如大肠埃希菌)或不分解(如沙门氏菌)。 |
中性红 | pH指示剂,发酵乳糖产酸时菌落呈桃红色,并形成胆盐沉淀环。 |
结晶紫 | 增强对革兰氏阳性菌(如肠球菌、葡萄球菌)的抑制,减少干扰。 |
氯化钠 | 维持渗透压平衡,确保细菌正常生长。 |
琼脂 | 凝固剂,形成固体培养基表面。 |
典型配方(每升):
蛋白胨 20g、乳糖 10g、氯化钠 5g、胆盐 5g、中性红 0.03g、琼脂 14g,pH 7.2±0.2。
三、作用机制与鉴别原理
选择性抑制:
胆盐破坏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膜,抑制其生长;
结晶紫进一步增强对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抑制,但沙门氏菌等肠道菌可耐受。
乳糖发酵鉴别:
发酵乳糖菌(如大肠埃希菌):产酸使菌落呈桃红色,周围形成胆盐沉淀环(因酸与胆盐反应)。
不发酵乳糖菌(如沙门氏菌、志贺氏菌):菌落无色或淡黄色,无沉淀环。
迟缓发酵菌(如宋内志贺氏菌):菌落中心偏红,边缘无色。
四、应用场景
临床检验:
粪便、分泌物中肠道致病菌(沙门氏菌、志贺氏菌、致泻性大肠杆菌)的分离;
肠球菌的筛选与鉴定。
科研应用:
耐药菌株筛选(如添加壮观霉素筛选鸭源沙门氏菌);
菌株融合研究(如通过抗药性标记筛选融合菌株)。
特殊改良配方:
低盐MAC:减少氯化钠以抑制变形杆菌蔓延生长;
山梨醇MAC:替换乳糖用于分离O157大肠埃希氏菌(不发酵山梨醇);
含抗生素MAC:添加氨苄青霉素、多粘菌素B等筛选特定耐药菌。
五、制备方法
配制:
称取54g培养基干粉溶于1L蒸馏水,加热煮沸至溶解。
灭菌:
分装后121℃高压灭菌15分钟,灭菌后摇匀防止琼脂沉积。
倾注平板:
冷却至50-55℃时加入灭菌的结晶紫和中性红溶液,混匀后倾注平板。
六、使用注意事项
样本处理:
粪便、分泌物等可直接接种,固体样本需稀释后涂布。
培养条件:
35-37℃培养18-24小时,观察菌落颜色与形态。
结果解读:
结合生化试验(如吲哚试验、氧化酶试验)和血清学试验进一步鉴定。
局限性:
某些特殊需求菌株(如严格厌氧菌)可能无法生长;
需定期验证培养基性能(如接种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选择性)。
七、总结
麦康凯琼脂培养基通过胆盐抑制与乳糖发酵指示,实现了对肠道致病菌的高效分离与鉴别。其成分可调、用途广泛,是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科研中的工具。随着研究深入,改良配方不断拓展其应用场景,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- (上一篇):乙腈从实验室到工业的“万能溶剂”
- (下一篇):无水甲醇的原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