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分类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卡尔费休法测定水分含量的原理是什么

技术文章

卡尔费休法测定水分含量的原理是什么

更新时间:2025-08-06 浏览次数:82

卡尔费休法测定水分含量的原理基于碘与水的定量化学反应,通过精确测量参与反应的碘的量来计算样品中水分的含量,其核心是碘与水的 1:1 定量反应关系。具体反应过程如下:

核心反应机制

  1. 基础反应:碘(I₂)与二氧化硫(SO₂)在水(H₂O)存在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,生成(HI)和硫酸(H₂SO₄),反应式为:\(\text_2 + \text_2 + 2\text_2\text \rightarrow 2\text + \text_2\text_4\)
  2. 体系调控:上述反应生成的酸会抑制反应继续进行,因此需加入有机碱(如吡啶)中和酸性物质,同时加入甲醇作为溶剂溶解各成分并稳定中间产物。在有机碱和甲醇参与下,反应会生成稳定的吡啶盐,确保反应定量完成,总反应式可表示为:\(\text_2 + \text_2 + 3\text_5\text_5\text + \text_3\text + \text_2\text \rightarrow 2\text_5\text_5\text + \text_5\text_5\text_4\text_3\)

测定逻辑

  • 反应中,1 分子碘恰好与 1 分子水反应,因此通过测量消耗的碘的物质的量,即可根据比例计算出样品中水分的物质的量(进而换算为质量)。

  • 实际操作中,通常使用含有碘、二氧化硫、有机碱和甲醇的卡尔费休试剂作为滴定剂,当样品中的水分被反应后,过量的碘会使体系出现终点信号(如电位突跃),此时可通过滴定剂的消耗量计算水分含量。


这一方法具有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,尤其适用于微量水分(ppm 级至百分级)的测定,广泛应用于化工、医药、食品等领域。


在线客服
返回顶部